看到一篇文章,说孝顺父母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跟上这个时代,教会父母使用流行的科技产品,分享新知识给父母听,激发父母血液里的好奇因子,让他们的心永远风华正茂。
我的父母,包括他们身边一群相似的老人,都用着智能手机,时不早晚参加活动、聚餐、旅行的日子,我一直以为现在的老人们都是这样生活着的。当然,我八十三岁的婆婆, 我向来把她归类于我外婆那一代人,完全没觉得她跟我父母是同辈。今天早餐时讨论这个话题,跟两位同事交流才发现她们年纪不过六十的父母对智能产品完全不明白,不会使用银行卡,也从没有单独出门旅行过。不禁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生活观赋予了我们太多,不仅仅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还教会了我们快乐生活的能力,虽然随着年纪的增加,他俩总有各种不满足各种抱怨,但不能否认他俩在他们的年龄段里一直活得超前。
八十年代初,母亲就买了海鸥相机,用120胶片给我们拍照,在被窝里换胶卷,在卫生间里洗相片。84年春节时,我们在外婆家过年是用135彩卷拍的照,那以后,家族里拍照这件事变得频繁。父亲公出,母亲尽可能跟着一起去蹭,除了西藏和海南,其余省市都已踏足,是我们家族里第一个办护照并使用的,那些旅行相片我全部扫描了存在她的电脑里供随时翻看。87年买了彩电,89年有了冰箱,92年家里装了电话,2002年母亲添了电脑,比我还早一年。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父母是用手写板上网,母亲是同城游里麻将游戏的资深用户,已有十几年历史。那些家具翻漆成米色、地板画上木纹、沙发包成皮革的、空调......都走在前列。甚至烤箱,我母亲可是在八十年代就搬回了家,就是没见她用过。
现在父母能熟练使用微信的通用功能,对于转帐缴费之类是因为我的限制不曾碰触过;会自己搜索机票,观察票价趋势通知我下单的时间;会在淘宝里找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收藏了,等我去结算;会在美团里寻找自己心仪的团购,等我付款把信息转给他们去消费;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如何便捷到达,自己会查好路线让我买票;旅行途中遇到不满意的会告诉我,让我去跟接单人员沟通达成他们的愿望;在外面玩的时候发现免费WIFI会知道怎么连接;下载了若干个APP,听书看视频;微信上、电视里宣传的周边哪个地方花开了、添了新东西可玩,会跟朋友们一起或是自己两个人搭车去转悠......
父母之间,母亲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更强烈一些,是拉着父亲向前的。其实到现在,母亲对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新生名词都拥有旺盛的兴趣。比如超市里的自助结算,她数次提出要试用微信结账,都被我与夫否定加吓唬而作罢;比如网络出现哪个流行语,不久母亲就会来问我们这词是什么意思要怎么用;比如网上门诊预约,之前是畅畅帮他们办,现在他们也想试着自己处理......这些激情经常被我无视,要不就是直接上阵替代了,手把手教他们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俩目前所习惯的智能手机中的一切大多来自我老姐和畅畅的培训。写到这里的时候,会有那种我下班一进门,他俩分别抱着手机迎我而上的画面,而我大多是不耐。
我一直以为孝顺他们就是买他们喜欢的东西,赞助他们旅行时的费用,偶尔带上他们小游一次,节假日给他们做一桌子的菜或者带他们去高大上的地方吃一顿。今天才知道错得有多离谱。真正的孝顺是让父母跟上这个时代!呵护父母的求知欲,像教孩子学说话那样反复的去培训他们学习并使用新科技。
这个周末父母又将启程去威海,威海并没有亲戚,只是他们喜欢那里的生活环境。这次出行,父母准备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询问流量事宜,已办理了增值流量包。有人说50、60后是网络难民,我们家这两位40后倒算是网络的新星,倒是我这个70后时常被畅嫌弃OUT,看来得加油了,把那几个一直排斥的APP下了用起来!
今年腌了两次咸蛋,第二次腌的被老妈表扬可以拿去卖了。
所需材料:鸭蛋5斤,梅子根若干,花椒一把,八角三个,盐一斤,高度白酒一两,清水
操作流程:1.梅子根洗净备用;鸭蛋洗净晾干
2.花椒和八角炒热,加盐,继续炒到盐刚变色
加入腌制容器三分之二的清水,加入梅子根,煮沸成饱和溶液
3.捞出梅子根,让饱和溶液凉透
4.溶液倒入容器里,放入鸭蛋,倒入白酒,再放入梅子根,腌45天捞出
三天后回油结束开始食用。
PS:这图是第一次腌的,就是春节拿来做琥珀蛋的;
梅子根煮透了可以不用放到容器里,我是没舍得扔继续放进去;
不要问我梅子根是什么东东,我也不知道,小城里腌咸蛋都用这玩意儿,菜场小摊上就有卖。
评论